洪耀南/八十年未落幕的大戲:93閱兵中共的「抗日神劇」
09-03 HaiPress
今(3日)北京閱兵,觀眾和軍人聚集在北京天安門。(圖/美聯社)
在中共的政治語言裡,抗日戰爭從未真正結束。它早已被重構為民族主義的核心敘事,更是政權合法性的續命機器。2025年舉行的北京九三閱兵,被官方高調包裝為「抗戰勝利八十週年」的國家大典,坦克轟鳴、導彈林立,象徵的不只是軍力展示,而是國族情緒的再動員,一場為「今日中國」背書的歷史連結秀。
在這場政治戲碼中,1945年的抗戰勝利不是歷史的終點,而是意識形態的起點。從延安的根據地到1949年的建國,再延伸至今日的釣魚台爭端與東海緊張,中共刻意將時間線無限拉長,將抗戰變成一條至今未竟的「國族復興工程」。對中共而言,抗日不是一段過去的歷史,而是一場仍在上演的「抗日神劇」。
歷史的魔幻改寫:從民族創痛到黨國神話
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毫不掩飾地說:「沒有日本侵華,就沒有共產黨的今天。」這不是一種歷史的感恩,而是一種極其冷靜的現實剖析。日軍的侵略摧毀了國民黨的統治正當性,也在戰火廢墟中為共產黨提供了壯大的契機與空間。
抗日戰爭,原本是國族苦難的總和,卻在中共的敘事機器中,悄然轉化為「革命正統」的神話起點。戰爭不再是全民的創傷記憶,而是黨的歷史資產;苦難不是需要反省的悲劇,而是政權合法性的養分。
毛深知,在歷史洪流中,誰掌握敘事,誰就定義正當性。因此,「抗日」不只是歷史事件,而成了未來政治工程的基石。
時間的錯置與延展:抗戰未竟,黨國不息
學界普遍認定中日戰爭始於1937年、終於1945年,但中共的政治編年史卻將這段歷史「橡皮筋化」,拉伸至1949建國,甚至無縫連結至當下的地緣對抗與外交衝突。
這條虛構的歷史邏輯鏈條——「抗戰勝利 → 中國人民站起來 → 新中國誕生 → 現代軍力壯大 → 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→ 抗戰尚未結束」——將所有現代中日矛盾(靖國神社、釣魚台、台日安全合作)都納入「未完的抗戰」敘事中。如此一來,政權就能持續從歷史中萃取民族主義的合法性資源,讓群眾始終處於戰爭即將來臨的懸疑氛圍中。
這種歷史的時間錯置不是失誤,而是設計;不是誤讀,而是戰略性的政治操作。
從抗日到政權壟斷:民族主義的政治鍊金術
中共在辛亥革命中缺席,也非民國正統。在1927至1936年的國共內戰時期,亦非主流抗日力量。因此,「抗戰」成了中共後來補位民族敘事的關鍵捷徑。
毛澤東一句「日本侵華是共產黨最大的受益者」,正道破了這場敘事工程的核心邏輯:將民族創傷轉化為政權資產,再包裝為民族主義的神聖使命。
從此,抗戰便不再屬於歷史,不屬於人民,更不屬於民族,而是黨的專利與提款卡。
抗日神劇:歷史真實的娛樂解構
從《地道戰》《地雷戰》《平原游擊隊》到近年的「手撕鬼子」「飛石炸坦克」,中共透過影視劇的民族主義儀式,把歷史變成可反覆操演的情緒劇場。
這些神劇不是無心之作,而是有意的國族訓練場。它們不為還原歷史真實,而是為了持續製造敵人、內化恐懼,並將「日本=永恆敵人」這個概念深植人心。觀眾不是在看戲,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政權的再效忠。
這些影像作品的真正目的,是將政權的不安全感轉嫁為全民的焦慮,並引導這份焦慮對外仇恨、對內服從。
記憶政治的新樣本:《南京照相館》的操演邏輯
電影《南京照相館》不只是一部重現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,它更是一場影像敘事的政治工程。當觀眾感動落淚的同時,也在無聲中接受了「受害者只能有一種說法」的官方敘事框架。
這不只是歷史再現,而是歷史「再殖民」。它在重演歷史的同時,也在重塑記憶疆界,並將所有異議聲音排除於主流之外。記憶不再是反思的起點,而是服從的儀式。
抗日已非抗日,歷史已非歷史
八十年過去,抗戰早應塵封於史冊,但中共卻讓它成為一部永不落幕的政治神劇。閱兵仍在上演,神劇從未停歇,教科書一頁頁複誦黨的敘事。14億人民不再是歷史的見證者,而是政治情緒的觀眾與傳聲筒。
中共的「抗日」,不再是1937~1945之間的戰爭,而是從1949一路延續至今的統治儀式。它既是政治合法性的根基,也是民族主義的麻醉劑。
只要這個政權還需要仇恨來維繫穩定,只要民族主義仍能為統治者續命,那麼這齣「抗日大戲」就不會落幕,而歷史本身真正的意義,終將被消解於無盡的表演之中。